首页新闻动态媒体聚焦

【农民日报】海南三亚市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CRO合同育种模式——为专业高效育种播下“种子”

发布时间:2022年7月20日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 2022年7月9日 第6版 报道)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海南三亚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种子DNA分析检测。资料图

  宁远河在这里注入南海,勾连起山海之间连绵不绝的平原和田地。北纬18度的阳光均匀洒向稻田,南海吹来的和风为作物植株授粉。

  海南三亚崖州湾,每天有多少种子在这里萌发,就有更多的种子在这里成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三亚市崖州区在近几十年中逐渐成为南繁单位最为密集的汇聚地,累计育成新品种约占三亚的80%和全国的50%,为我国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南繁硅谷”。

  2019年,崖州区围绕引领南繁种业产业化发展和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这个中心,以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为总目标,以现代种业为主导产业,开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产业园通过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起优异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培育鉴定、良种繁育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发展的南繁种业体系。特别是把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机制即合同模式引入南繁育制种领域,打造育种制种从播种到收获,再到成果转化由第三方机构来负责的全链条服务,探索出育制种各环节分工协同而又专业高效的新路径。

  提供专业服务,把“两头”的红利留在南繁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种业科学家就在崖州开展南繁育种加代工作。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崖州区已有5.6万余亩土地列入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南繁基地涉及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南繁育种也已经成为崖州区的特色产业和独特的地域名片。

  然而,产业园创建初期,多数育种单位仍将目光锁定在作物科研育种的单一领域——“南繁加代”,其产业链条较短,衍生出的科研、生产、生活服务业等产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科研育种收获的种子数量较少,且出于保密性考虑,开展南繁育种的科研单位在种子收获后多为简单晾晒后带回去进行规模化制种加工,并没有在岛内布置大规模加工场所,所以种子加工业等与种业关联的第二产业发展滞后。

  “南繁长期以来只是发挥一个实验基地的作用,而育种、制种产业的源头和推广应用均不在当地。”崖州区副区长、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杨剑说,这种“两头在外,中间在琼”的格局,让当地相关参与主体享受到的产业红利有限,因而使产业持续发展面临动能不足的问题。

  对全国各地种业科研院所和研究人员来说,要通过在南繁加代提高育种速度,就要每年定期去南繁基地进行试种,所以有些育种科研人员形象地把自己比作“候鸟”。

  “从总体上说,传统的南繁加代成本是较高的,而效率又是相对较低的,产业的带动力也比较薄弱。”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勤南说。

  基于这一现实,崖州区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借鉴药厂为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控制研发成本,将新药研发交由第三方研发机构,双方共享研发成果的CRO机制,开始探索实践CRO合同育种模式。

  据崖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傅航介绍,在这种模式下,产业园整合各类资源,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供标准化技术服务,外地科研院所可以将南繁育种加代、制种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给园内的科研机构、企业和职业农民等主体,也可在产业园公开的种质资源库中选择组合方式,以订单的形式交由园内主体来完成。另外,园区引入数百家企业,针对成果转化落地建立专业平台,可以多种方式与育种机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样,就为产业园从单纯的基地向“基地+专业服务”的产业链延伸引入“传动器”,也为崖州区南繁事业向南繁产业转变打开新路径。

  打通育种产业链,集聚更强的服务力量

  “简单说,我们探索的CRO合同育种模式可通过各个环节的分工协同,打通种业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信息交流。”傅航说,比如企业了解到草莓味的玉米有消费市场,可以向相关科研院所反馈,科研人员可根据产业园公开的种质资源选择亲本,并将杂交、加代、口感、表现性状观察、基因分析等育种每个环节的工作全部委托给园区专业机构,从而增强育种的针对性,提高育种效率。

  作为南繁育种源头优势单位,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已掌握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甘蔗种质资源。目前,在CRO机制下,该所已将种质资源信息对全国公开,并承接了来自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的育种订单,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杂交试验,为科研人员寻找材料、下地试验节约了大量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我们还与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陈绍江教授团队合作,成立‘作物育种工程化联合实验室’,主要用于玉米单倍体组培加倍技术研发。”王勤南说,目前室验室单倍体工程化育种CRO模式,共向17家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共产出单倍体组培苗约81万株,直接节省育种投入5000余万元。

  随着产业园创建,于2021年成立的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已开展了水稻、大豆、辣椒等作物的育种及成果转化服务。“以前,育种科研人员定期前往南繁,寻找亲本材料,自己找地试种的方式,培育一个常规品种需要七八年时间,投入可能需要三四十万元。而在CRO模式下,可直接从公开种质资源库中选择材料,将育种工作全部委托给当地机构,不仅可缩短育种时间,而且投入可能会降到5万元以内。”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说,通过产业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好的品种经过审定后还可以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据产业园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何阳介绍,在产业园CRO模式推动下,崖州已聚集涉农企业665家,其中263家企业经营范围涉及种子业务,形成强大的专业服务能力。

  培育职业农民,让辖区农村成南繁“代工厂”

  依托育制种CRO模式,当地农民孙滨承接南繁单位育制种服务,年订单量约1000亩,年收入可达20万元。而且,1000亩地的种植管理还为当地众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

  据了解,在大部分土地流转作为南繁实验基地后,当地有些农民长期以来处于“失业”状态,除了土地流转费外几乎没有其他固定收入。

  在杨剑看来,只有通过机制创新、模式探索,让农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让科研机机构、企业和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才能保障南繁种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育制种CRO模式下,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在南繁育种加代都可将田间管理委托给产业园相关主体,从而打开职业农民的就业通道。

  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依托育制种CRO模式提供优质甘蔗杂交育种服务,利用甘蔗杂交花穗规模化生产技术,向全国科研机构提供优质甘蔗杂交种子累计超过10万穗。而这背后正好需要大量的田间劳动。

  王勤南介绍说,为满足专业化服务的用工需求,研究所已与崖州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培训新型农民100余名。

  据了解,在CRO模式的作用下,崖州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正转变为专业服务团队的职业技术人员,掌握了标准化的种植管理技术,有了稳定的收入渠道。

  数据显示,目前产业园带动农民就业39000余人,2021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6万元,比2019年增长54%,高出全区水平32%。

  “我们期望以CRO研发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让崖州辖区的农村成为南繁‘代工厂’,让农民成为有技术的职业农民,打上南繁工,吃上南繁饭,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富足。”杨剑说。